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
教学科研
  栏目列表:
  内容搜索:

不能包含特殊字符
  时间搜索:
从:
到:
格式:YYYY-MM-DD
例如:2002-07-07

4-12-32 学课标,研评价,促发展:徐汇区建襄小学等第制评价推进阶段总结会议报道

作者/来源:教导处    发布时间:2018-01-03

    5月26日下午,建襄小学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召开建襄小学等第制评价推进阶段总结会议,此次会议由教学教导刘洁华老师主持。总结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等第制评价推进措施、丰富等第制评价内容、多元评价形式和等第制评价推进效果。
一、 等第制评价推进措施
从2013年起,我校在一二年级开展等第制评价,2016年开始扩展到中高年级。上个学期我校结合校本研修将制订了“学课标,研评价,促教学”作为学期教学工作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了使教学工作更具专业性,我校特地邀请了各个学科的教研员来我校做了专题讲座和听评课,从专家层面引领我校教学工作,转变老师们的评价理念。同时,我校老师们把等第制评价深入课堂,落实在教学行动中,将评价要求渗透在练习中,切实提高了教学有效性。在等第制评价的推进过程中,我校还制定了定期交流的机制,老师们及时分享经验心得,共同探讨遇到的困惑。
二、 丰富等第制评价内容
在等第制评价推行中,我校要求教师在日常观察、书面测验、口头测验、课堂提问、作业分析、学科活动中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考察,进行“打分”。但这种“打分”,不是100分制中的几十分,我们孩子学得好不好,不再由考试分数说话,而是由A、B、C、D或者优秀、良好、合格、须努力等代替。
1、动态观察,定“项目”研“标准”的分项评价
上学期开始,我校首先对学生练习卷的评价方式进行了改进,采取分项评价,将教学重点和学习习惯纳入评价体系,更全面、更科学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2、依据年段,确定重点,重“习惯”、“兴趣”的评价。
“等第制”评价并不倡导教师评价过密、面面俱到。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评价重点的确立需要研究课程标准,抓住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点。
3、重视过程,研“路径”重“方法”的学科活动表现性评价
等第制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让评价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推行等第制评价有其“路径”。沿着这样的“路径”,不断循环往复,通过推进评价,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螺旋上升。
三、多元评价形式,从“单向交流”到“多方互动”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而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在推进等第制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多方互动”的评价体系。“多方互动”的评价体系则可以包含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一切以分数为上的片面性,促进孩子的和谐、健康发展。
四、等第制评价推进效果
1、理念转变,从“为教”到“为学”
等第制评价系统的推行,改进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百分制重视的是横向的比较,往往是将学生“和别人比”,等第制评价重视的是学生的发展,是学生“和自己比”,这种纵向的比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推行等第制评价以来,各备课组都根据年段的特点制定了“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观察,每个年级各有侧重,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2、探索实践,真正地“促学”、“促教”
本学期开始,我校着力研究《等地制评价学期量表》。语数外学科先行一步,其他学科紧跟。在各学科,各备课组自行研究、设计的基础上,老师们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完善,最终定稿实施,使各科评价表设计都能符合课程特点和本校特色的评价体系,做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实施多元评价,探索学期阶段性评价。相信通过老师们的努力,我校将对一到五年级各学科每个学期的量表及评价标准完善,最终成为校本特色量表。
    此次会议的召开,让全校老师了解了我校等第制评价的推行情况,促进了老师们更深一步的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贯彻落实等第制评价,并力争在在动态中不断改进,不断细化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