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3 日下午,建襄小学五年级学生走进上海博物馆东馆,在玉器馆、青铜器馆、陶瓷馆等展馆内展开了一场沉浸式历史探索。
01
文物 “活” 起来:
从课本到眼前的震撼
玉器馆里,温润的光泽仿佛诉说着远古先民的审美追求。从新石器时代的玉琮到明清时期的玉雕摆件,一件件玉器不仅是工艺的结晶,更是礼制文化、社会变迁的见证。在青铜器馆,同学们被厚重的历史气息所震撼:造型雄浑的鼎、纹饰精美的簋,每一件青铜器都镌刻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青铜铸造技艺的巅峰水准。绘画馆中,明清文人的山水画卷展现出传统笔墨的神韵,同学们驻足欣赏画家笔下的山川云雾,仿佛能感受到文人墨客的心境……这一刻,课本中悠远的中国历史仿佛来到了孩子们中间,用无声的语言讲述古老的故事。
02
作业单上的 “寻宝” 惊喜
最令同学们兴奋的是对照社会实践作业单 “寻宝”:在青铜器馆,同学们纷纷找到了作业单上的 “商鞅方升”, 春秋时期有着精美立体纹饰的牛形牺尊,以及西周子仲姜盘内的鱼蛙浮雕。而陶瓷馆内,“粉彩蝠桃瓶” 的粉嫩釉色与 “多福多寿” 的吉祥寓意,也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古代工艺的精巧。
03
种子埋进心间:
文物背后的文明对话
参观结束后,回到学校的五年级同学将自己的感言写在了作业单上。一位同学写道:“我常听周围人说起子仲姜盘这件文物,没想到今天在博物馆里见到了,我觉得此行非常有意义!”另一位同学写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许多文物,做工精细,大到战鼓,小到摆件,没有一件不令人叹为观止。而且,在博物馆参观时不能追逐打闹,大声喧哗,这样文明参观,既让别人舒服,也让自己快乐。”
博物馆用实物搭建起古今桥梁,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精神,早已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颗小小的种子。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种子将不断生根发芽,引领更多青少年走进历史、理解文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