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
校内快讯
  栏目列表:
  内容搜索:

不能包含特殊字符
  时间搜索:
从:
到:
格式:YYYY-MM-DD
例如:2002-07-07

2025年3月21日 “三力”情感教育,让“心”育落地生根

作者/来源:徐汇教育    发布时间:2025-03-21

在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蕴藏着一种深沉且坚韧的办学精神。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民办小学,建襄小学历经岁月洗礼,始终坚守源自创办之初的教学理念:教好每一个学生。情感教育自学校创办之初起便成为其根基,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成为建襄小学独特的文化符号。在这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情感能力的深刻培养。


近年来,建襄小学在“坚韧、自强、乐观”三个维度,开展心理韧性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共情力、交响力、设计力为内涵的“三力”情感教育。学校以心理韧性和“三力”情感教育为基础,将其融入课程教学、教师研修、家校共育等多方面,形成了“社会情感学习理论视域下小学生心理韧性培育的校本研究”课题,并在课题的指导下,促进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据悉,该课题还获批2022年教育部重点项目。


2025年3月1日出版的《上海教育》中,我们的记者走进徐汇区建襄小学,看建襄的老师们如何将“三力”情感教育融入学校的方方面面,让“心”育落地生根。

1.png

“三力”融通

让“心”育落地生根

文 | 本刊记者 奚晓丽


融合渗透,

       创建“三力融通”的课堂生态

  01

“儿时,我们用水做小实验,把水倒进不同的容器里,看它怎么变化,或是用水做一个彩虹,惊叹于水的神奇。”建襄小学英语教师郭英子将“水的探索”搬进课堂,在她执教的“Fun experiments with water”英语课上,学生们通过探索水的奇妙变化,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小组合作中,用英语分享自己的发现与思考。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设计力”,在小组合作中展现了“交响力”,在合作交流中接纳、理解同学的意见和感受,促进了“共情力”。郭英子坦言,从最初聚焦一个“力”到现在“三力”融通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们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意识到一堂课能够呈现好的效果,其实是“三力”融合和渗透的一种体现。“这也是我一路走来观念上的转变,我们越来越发现一节好课,课程中的‘三力’一定是互通的。”


如何将“三力”融入学科教学中?建襄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陈静介绍,学校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努力创设生活情境,设计挑战性的任务,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进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理念的有效实践,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可和支持。“‘三力’不是强加在学科上,而是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习得这种社会情感的能力。”教研主任陈政说。


在“三力”融入课堂教学后,学生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课堂中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发表见解,同时,同伴意识更强了。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碰撞,共同完成挑战性任务,促进了学生间的共同成长,社交能力也慢慢提升了。

2.png



培养心理韧性,

      “小锦囊”有大妙用

  02

“嫉妒来了,怎么办?”“别着急,先问问自己想要什么;默数三秒,做到言行不伤人。”这是学校一堂以“嫉妒来了”为主题的心理韧性午会课上老师和学生间的对话,课堂上,学生回忆起身边因嫉妒造成的问题,通过老师创设的情景小剧场,收获正确应对的“小锦囊”。


建襄小学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心理健康领域。学校明确了以“坚韧、自强、乐观”三个维度,推进心理韧性教育。从2022年起开设“心理韧性”专题午会课,并搭建多种平台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真切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个别学生心理上缺乏抗挫折能力,于是将心理韧性培育融入学校培养目标,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多方位、多渠道培育学生心理韧性。”陈静说。


类似于“寻求帮助也不难”“你好,小情绪”“我们一起吧”这样的主题心理韧性午会课每周二定期开展,时间为15分钟。只有15分钟,如何做到高效实施?为提高课程的高效性,聚焦较小的问题,采取“热身活动-情境剧场-小锦囊”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打开心扉,发散思维,大胆交流。每周的午会课时间虽然短暂,但课程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老师采取情景重现、项目游戏、绘本故事等方式,将解决问题的锦囊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交”给学生。每堂课的最后,老师会带着学生总结出一个“小锦囊”——“一旦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怎么处理?”学生在短短15分钟内不仅学到了一种新的情绪调节方法,还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应对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小技巧。

3.png


“四微”教师研修,

        重塑教学样态

  03

有趣的童话故事《一块奶酪》讲述蚂蚁队长是如何在组织蚂蚁搬运奶酪的过程中,经受诱惑,战胜自我的。课堂上,教研组长戴雯通过引导学生从故事中的蚂蚁队长角色出发,帮助学生理解自律、勇气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样的故事,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蚂蚁队长这个角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学生中的班队干部,如班长、中队长、纪律委员等。学生通过思辨性阅读,来加深对蚂蚁队长这个角色特点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对诱惑和挑战的心理韧性。


将“三力”情感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就要不断突破原有的课堂样态,这给教师带来很大挑战,教师需要先提升和改变教育理念,对“学习是怎么发生的”“学生又是如何学习的”这些问题有正确的认知,才能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为此,学校形成了“四微”教师研修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


在建襄小学,通过“四微”教师研修成长的教师不在少数。从备课组长到大组长,从区骨干教师到名师工作室成员,教研组长戴雯伴随着建襄小学的“三力”教育一路成长。她感慨自身业务的成长,一方面得益于学校课题的研究,促使自己更深入地去解读教材,理解语文学科特性,转变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撰写的论文,都已成为自身成长的财富,分享传播给组里的同伴,让更多的教师看到建襄学生在“三力”融通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精彩的一面。


“在研修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三力’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它与新课标精神、新课程实施是一脉相承的,同时,我的教学理念也在转变,会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去落实对学生‘三力’的培养。”戴雯分享。如今,建襄小学的教师更积极、主动地自发用“三力”情感教育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

4.png


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家校“拧成一股绳”


  04


随着“三力”情感教育的深入,建襄小学将这一理念延伸至家庭教育。如何让“三力”情感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学校构建了高质量的家长培训课程体系,为家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缓解了家长的忧虑,形成教育上的共识。


“儿童减压的关键”“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谈谈心理韧性”“测测你和孩子的关系维度”……每次家长课堂一推出,名额几乎被“秒杀”。在家长课堂中,学校围绕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如何提高孩子的情感能力等主题进行深入讲解。家长不仅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了解相关理论,还可以围绕自己的养育理念,分享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共情力”。这种互动式的家长课堂,深受家长欢迎。不少家长在相互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中懂得理解孩子的不易。近期,学校邀请了著名儿童节目主持人小荷姐姐举办了“超级家长汇”家长课堂,共同探讨以韧性为基点,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家长们火热报名,100多个家长名额被一抢而空。


学校不仅关注到在学校中出类拔萃的一部分孩子家长,更将机会给到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家长,让他们来谈谈自己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困难。有家长表示,很感谢学校能够注意到像她这样的家长,给她这样的舞台,能够说出自己的困惑。

为了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建襄小学还特别推出了“父母同行”课堂,学校邀请爸爸妈妈同时参加。为什么会这样要求?“有时候家庭教育不起作用,是因为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不同。我们希望学生的爸爸妈妈能够同时来参加这样的课程培训,达到家庭教育理念的一致。”德育教导蒋瑾说。




历经岁月的洗礼,作为一所有故事、有温度的学校,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又有着怎样的办学理念呢?我们请建襄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陈静做了分享。

5.png

6.png


赓续传统

“三力”融通育新人

文丨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

党支部书记、校长 陈静

7.png

1958年创办的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是一所有故事的学校,创造了“鸡毛飞上天”的传奇;是一所有温度的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是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最朴实的情感;更是一所敢为人先的学校,从新中国第一批民办小学,到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探索全市领先。韧性,是建襄自带的基因;创新,是建襄发展的动力;情感教育,更是建襄不变的追求。


一脉赓续,情感教育在建襄

办学之初就确立的“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办学理念,充满情感,点出了建襄成功的关键,注释了建襄的教育思想内核。20世纪80年代,建襄以“情感教育”推动课程教学整体探索实践,追求“以情动人”“以情化人”,进而实现“以情育人”。


进入新时代尤其是近年来,教育新政频出,“双减”政策强势推进。建襄人坚信:情感教育历久弥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启发成长自觉,更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要求。传承并发展好情感教育,成为全体建襄人新的时代命题。


项目引领,情感教育新探索

“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之际,建襄在“社会-情感学习理论”指导下,以素养为导向,调适学校育人目标,暨培养具有共情力、交响力、设计力的建襄学子,简称“三力”。为了更好推动“三力”育人目标落地,学校先后成功申报了区重点、市一般课题及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驱动学校系统改良,持续推动情感教育新实践。


  • 坚持系统改进,体现整体性

我们坚持:办学特色是系统集成,体现在办学理念、课程教学、教师培训及学生培养等多方面。我们的项目研究坚持明确指向学校系统改良。


明确组织架构,优化学校管理。实践中,我们明确组织架构,找准研究方向,把握关键节点。编制课题指南,形成39个校级课题群。完善项目管理制度,组织主题论文比赛,纳入绩效考核等,以此激励教师参与到项目研究中来。


加强研修培训,提升教师情感。通过全员导师制,关注并疏导学生苦恼需求,营造充满情感能量、积极关爱的情感文化。


调研家长需求,提供精准指导。我们始终坚持协同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阶段性专题调研,了解家庭教育困扰及需求,为家庭教育指导带来源头活水,提供更为精准的家庭教育指导。


  • 聚焦重点突破,体现核心点

学校始终坚持在项目驱动的系统改良中,牢牢把握核心关键:课程与课堂。


1.学科课程渗透融合

打造“三力融通”的课堂:在学科教学中,聚焦“三力”培育,确立了“三力融通”基本理念,以“融合渗透”为基本路径,形成了创建“三力融通”的课堂样态,并形成了七条基本策略。在此基础上鼓励教研组打磨形成具有学科特质的课堂,以此彰显“双新”背景下建襄课堂的校本化实施。


开展“四微”深度研修;实践中,我们以“四微”暨“微主题、微设计、微观测、微报告”研修为抓手,推动“三力融通”的课堂有效实践。“四微”研修中教师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既实现了实践与反思相互联结的行动学习,又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人际互动。


2.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从无到有——全力构建专题课程框架。专题课程攻坚团队,围绕“三力”培养目标,以“坚韧、自强、乐观”为三大维度,按照模块、主题、课时层层递进,形成了专题课程的框架,涵盖5个年级、4个模块、40个主题、160课时的学习内容。


从有到优——深入推动课程实施模式。实施中,我们以年级组为研修单位、以班主任为核心主体、以午会课为教育阵地进行课程实施。确定了“热身活动”“情境剧场”“小锦囊”为核心的基本教学模式。形成了心理游戏、绘本阅读、情境模拟等行之有效的基本教学策略。


  • 协同多方资源,体现开放度

学校坚持创新育人方式,协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中国画院等优质资源合力育人。支持并鼓励学生进入社会大学堂,开展各种形式的雏鹰小队、混龄活动等,在实践中育人。健全家校社沟通联系制度,会同家长和社会各方破解学生成长问题,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深耕不辍,情感教育育新人

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建襄将持续从课程与资源、流程与管理等多方面系统架构情感教育的顶层逻辑,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突破,推动育人方式的转变,持续推动学校系统改良,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守办学初衷,传承发展好情感教育。我将和新时代的建襄人,让情感教育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