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新课标理念,聚焦单元整体设计与实施,探索教学新样态,4月16日下午,徐汇区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研活动在徐汇区建襄小学举行,活动由徐汇区教育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黄琰老师主持。
建襄小学的陈培珮和戴颖老师先后执教了四年级第二学期《小数加减法1》和《小数加减法2》两节课。在单元整体教学和新课标的背景下,两节课基于学生的真实问题,结合校“三力”育人目标,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向。
陈老师执教的《小数加减法1》将学生熟悉的动画情境作为全课的“引线”,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法”的不同算法、对比算法间的联系、从而理解算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交响力”也在一次次的合作学习中发展;“设计力”在多种解法的创新中被激发;“共情力”在每一次的仔细倾听中生长,最终,学生能够明晰运算的意义、感悟计数单位的意义、理解算法和算理之间的关系,并切实发展运算能力这一核心素养。
在戴老师在《小数加减法2》一课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并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迁移小数加法的相关知识,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明晰算理,与此同时,学生的“三力”得到了切实发展。在戴老师细致而又严谨的教学中,孩子们最终体会到分数、小数、整数虽然长得不一样,但通过抽取出他们的共同本质——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在做加减,是可以体现出它们的整体关联性和一致性的。由此,学生建立了对“数”的意义及“数”的运算一致性的感知,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全神贯注,孩子们带着对数学的满眼热爱争相举手;带着好奇心认真完成新知探索活动;带着数学的钻研精神与同伴热烈讨论。长达月余的的磨课过程让老师们亲身体会到“运算的一致性”在“数与运算”这一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及优越性,课例的实践也让学生能够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旧知,以更全面性、整体性的眼光拓宽对“数”的运算的理解。
课例展示结束后,黄琰老师趁热打铁,就“小数加减法”内容展开拓展,向在座教师展开了主题为“如何在数与运算的教学中体现一致性”的讲座。黄老师指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关注“大单元”的概念,“数与运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利用“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及“计数单位个数的变化”,结合数位开放的规则都是“十进制”这一规则,可以让学生跳出特定类型的“数”的束缚,实现对“数”本源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体会“数”运算的一致性。
“双新”全面落地,课改的步伐不断加快,教学新样态的推进势在必行。本次活动引发了老师们对于“大单元”教学概念和“运算的一致性”的思考,恒者行远,思者常新,本次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实践的展示,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交流。老师们将以“教”和“研”为双翼,继续深耕素养课堂,笃行制新,行以致远。